
准备工作

洗涤筒(桶)有效容积的测量

B12021.4-2013中5.2.1和5.2.3中要求在额定容量和半载容量下进行测试。
污染布

试验负载


1.预处理
针对全新棉质标准洗涤织物;应经受一次5个周期组成的预处理,总时间应≥3h;每周期使用10g/kg的标准固体洗涤剂;用滚筒参比机和其他滚筒洗衣机均可。
2.“常态化”处理
目的是去除织物中残留的洗涤剂,应使用试验用水进行本处理;不添加洗涤剂;推荐使用滚筒参比机和其他滚筒洗衣机进行;处理后漂洗水的碱度值应<0.04×10-2mol/L;至少每组试验进行一次。
3.调整
目的是达到一个可预计的含水率,确定试验负载质量;针对“常态化”后的负载;通过放置在一个环境受控的房间来进行,也可以使用“十分干燥”法进行。
4.试验负载组成
床单、衬衫、餐巾和手帕按照标准配置;最终试验负载质量±10g;满足新旧负载混合,1/3(4h~60h),1/3(61h~120h),1/3(120h~180h)。
试验负载的放置

附着标准污染布
将床单整体分为A、B、C、D4个面,将床单沿其横向中心线、纵向中心线各顺序对折一次,将其折叠成相当于整体面1/4大的矩形(A面在最上)。

将床单A面左侧边向A面下侧边折叠,然后将A面下侧边向A面右侧折叠(图C6所示),然后展开,以其中央折痕处作为第1块污染布的中心位置,在污染布顶部进行固定。

将床单D面右侧边向D面上侧边折叠,然后将D面上侧边向D面左侧折叠,然后展开,以其中央折痕处作为第2块污染布的中心位置,在污染布顶部进行固定。

以床单的中央折痕作为第3块污染布的中心位置,在污染布顶部进行固定,确保污染布的上1/2在A、B面上。

将衬衫左右对折,确定其纵向中线位置。
将衬衫展开,使第1块污染布的纵向中线对齐衬衫纵向中线折痕位置,然后将污染布纵向平移至距离衬衫顶部20mm处,在污染布顶部进行固定。
将衬衫沿底部向上对折至袖子下沿,然后展开,以衬衫的十字折痕处作为第2块污染布的中心位置,在污染布顶部进行固定。

将餐巾的折边面向下放置。
将餐巾沿其横向中心线、纵向中心线各顺序对折一次,将其折叠成相当于整体面1/4大的矩形;然后展开,以餐巾的中央折痕处作为污染布的中心位置,在污染布顶部进行固定。

对上述所有污染布的固定:将污染布的顶部缝制或扎紧到标准洗涤织物上,距离污染布顶部5mm。不可使用金属扎紧装置。

滚筒式洗衣机装载顺序实例


洗净性能的测量与计算
标准污染布反射率的测量
使用光电反射率计或白度计。
熨烫洗后的污染布要垫上白布。
污染布应编号,使洗前洗后测量位置一致作为底部衬色的污染布不应少于4块。
试验洗涤剂用量
波轮/搅拌式洗衣机按照标称洗涤水量配成浓度为0.2%的洗涤剂。
制造商未标称洗涤水量的,按实测值配制。
自动注水洗衣机,放负载后注水并测量洗涤水量;手动注水洗衣机,在空载下注水并测量洗涤水量。
滚筒式洗衣机按照试验负载质量的1.0%配制洗涤剂。
洗涤剂的投放方式
滚筒式洗衣机。
波轮/搅拌式洗衣机。
试验时间及程序
参比机试验程序、时间及负载质量。
无程序控制器洗衣机试验时间。
带有程序控制器洗衣机试验程序。
洗净性能计算方法
洗净率:

洗净比:

搅拌式和滚筒式参比机的洗净率应在30%~40%范围内。
洗涤剂的投放方式
滚筒式洗衣机
洗涤剂分配器的相应槽位无法装入所有洗涤剂,将洗涤剂装至最高位置后,将剩余的洗涤剂在试验负载装载前放置在洗涤筒底部。
波轮/搅拌式洗衣机
首先将洗涤剂放置在与洗涤水温一致的试验用水中溶解均匀,然后将洗涤剂溶液按标准要求的方式倒入洗衣机中;如使用说明中特别声明试验程序使用洗涤剂分配器时,按照滚筒的要求放置。
波轮/搅拌式洗衣机
有标称洗涤水量,按标称洗涤水量配制洗涤剂,无标称,自动注水洗衣机先放负载再测洗涤水量水量,手动注水洗衣机直接注水测洗涤水量,洗涤剂的溶解水量计入总水量。
试验时间及程序
参比机
搅拌式参比洗衣机试验程序:洗涤20min,漂洗2次,每次5min,脱水3次。在洗涤、漂洗各阶段完成后对试验负载进行脱水,负载脱水后的含水率应在60%~70%。
滚筒式参比洗衣机试验程序使用IEC 60456标准规定的“棉织物60℃”洗涤程序。
无程序控制器洗衣机
波轮式洗衣机:洗涤10min[以常用(标准)洗涤为准],漂洗2次,每次5min;脱水3次,每次5min。
搅拌式洗衣机:洗涤20min(参考值),漂洗2次,每次5min,脱水3次,每次5min。
带有程序控制器洗衣机
对于未明示试验程序且无洗涤加热功能的洗衣机,选择“标准”或类似名称的程序并以该程序的默认状态进行试验。
对于未明示试验程序且具有洗涤加热功能的洗衣机,选择“60℃棉织物”或类似名称的程序并以该程序的默认状态进行试验。
1.在试验程序运行期间应监控并记录所有要求的试验参数。
2.在试验程序运行期间应记录所有出现的异常情况与报警。
3.如果一组试验中有超过1次的试验无效,则该组试验无效,无论其原因。